汽車公司惡性隱瞞事件,讓消費者付出的是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在給車企造成經營與信任危機的同時,更讓消費者看清了這些車企的本來面目。
近日,因日本高田氣囊引發的大規模召回事件備受關注。畢竟,在全球4000多萬輛涉事車輛不啻于一個天文數字,更由于高田氣囊召回所揭開的一系列隱瞞事故的丑聞讓人觸目驚心。
上周,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連續發表的相關系列報道,引起業界內外的共鳴,多家媒體和網站作了轉載,許多網友還將報道轉發到不同網站的論壇等互動平臺。
的確,在美國,迫于各方壓力下,本田才于2014年11月24日發表聲明,披露了第三方的審計報告:200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之間,本田向美國監管機構上報的傷亡事故總數為1144起;同期,另外與本田汽車有關的1729起傷亡事故卻未能上報,其中有8例事故涉及高田公司氣囊爆裂。至此,本田隱瞞重大事故的信息隨之曝光。
在《瞞報事故 本田態度惡劣遠超11年前的三菱汽車》一文中,中國經濟網記者分析說,“整整11年,本田汽車隱瞞不報的傷亡事故竟然是同期上報傷亡事故總數的1.5倍還多”!更為惡劣的是,本田公司承認2011年就已經得知這一疏忽,但是直到2014年才將其公之于眾。
對此,2015年1月,美國交通部官員稱,本田公司同意就未能及時報告事故傷亡信息、消費者索賠支付7000萬美元(約合4.4億元人民幣)罰金。這將成為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單項調查中開出最高額罰單的一次。
那么,隱瞞丑聞在汽車界是否僅僅是本田汽車這一孤案呢?其他還有哪些公司也曾有如此劣跡,而本田與之又是怎樣的一脈相承呢?
和本田一樣因為隱瞞汽車缺陷而遭到處罰的還有豐田。2014年3月,媒體紛紛報道,豐田汽車在2009年至2010年召回缺陷汽車之際,被指出汽車缺陷問題事先未向消費者公開說明。因此,豐田汽車向美國政府支付1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74億元)的罰金,以求和解。這就是曾經震驚世界的豐田“踏板門”事件。
據豐田汽車的文件紀錄,豐田汽車早在2006年就發現自身車輛的油門踏板存在缺陷,直到2009年8月的一起交通事故發生并引起公眾注意后,豐田汽車才發出召回通知。
豐田的隱瞞丑聞是在2009年由豐田汽車北美公司前雇員迪米特斯·比勒(DimitriosP.Biller)揭發的。一份長達75頁的起訴書指出,豐田北美汽車公司涉嫌隱瞞和銷毀與300余起翻車致傷、致死事故有關的信息,以消匿其車輛在工程設計與安全測試中的違規行為,來逃避法律制裁。雖然豐田予以否認,但就此引起了美國當局的極大關注,也導致豐田瞞報事故的丑聞水落石出。
更早一些,日本三菱汽車就因隱瞞汽車質量缺陷而使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當時,71歲的三菱汽車總裁河添克彥和三名高管被判刑,隨后日本很多地方政府也相繼對三菱進行“封殺”,令日本五大汽車公司之一的三菱汽車公司從此一蹶不振。
當時,日本橫濱地方法院的判決書說,2000年7月,三菱汽車公司長期隱瞞產品缺陷的問題被曝光后,日本政府便要求三菱汽車公司對相關問題進行匯報并采取措施予以改進。但河添克彥等4名被告為避免召回缺陷產品,指示下屬人員弄虛作假繼續隱瞞產品缺陷。2002年,日本山口縣一名39歲的司機在駕駛一輛該公司生產的大型車時,因離合器系統缺陷而導致車輛失控,司機在車禍中喪生。慘案接二連三,直至2004年事件被徹底揭露。
而在逮捕河添克彥等6人后,警方又發現,早在1998年,由于類似質量問題就曾引發一起事故。惡性隱瞞導致三菱汽車的合作伙伴戴-克集團與之決裂,高管鋃鐺入獄。
此外,通用、福特等企業在隱瞞產品缺陷上也是有前科的。
在通用汽車“點火門”事件中,關于點火開關引起的安全氣囊失效問題,該公司自2008年已有所察覺。但遲遲未發起召回。而有文件顯示,即使在2014年3月,通用汽車還試圖拖延召回120多萬輛有安全氣囊隱患的車輛。
對此,有媒體爆料稱:通用汽車“上至高管、下至工程師”在2001年便了解到這一車型故障,然而13年來卻一直知情不報,更沒有重視這一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處理辦法,任由事情發展,最終導致47起車禍和13人死亡,并且直到2014年2月才開始首批召回。
而福特汽車也在2012年因隱瞞車輛油箱缺陷被起訴。總部位于新澤西州Chester的Coba景觀設計與建筑公司,在新澤西州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福特在10年時間內出售油箱內襯有缺陷的皮卡車,并向消費者隱瞞這一問題,盡管其對經銷商做出了警告。
汽車公司惡性隱瞞事件,讓消費者付出的是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在給車企造成經營與信任危機的同時,更讓消費者看清了這些車企的本來面目。
眼下,我們最關切的,還是本田等車企能不能給因高田氣囊問題引發車輛隱患的中國車主一個公正、合理、合法的交代。(中國經濟網 記者楊昕艷)
相關閱讀:
駭人聽聞 高田氣囊引發繞赤道4圈半的汽車召回
割喉奪命 本田汽車“安全氣囊”成殺人兇器?
瞞報事故 本田態度惡劣遠超11年前的三菱汽車
最大召回 多少汽車品牌深陷"高田氣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