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青島車展現場,大眾進口車經銷商打出“老板不在,全部瞎賣,購輝騰贈送73萬元途銳”這樣的噱頭來吸引消費者。如今輝騰的遇冷,還是西雅特的退出,亦或者是大眾進口車渠道之爭,無不都在說明,大眾進口車或許已經成為大眾在華發展的“雞肋”。
國王竟放下了身段。
昨日,有網友在微博中爆料:今年青島車展現場,大眾進口車經銷商打出“老板不在,全部瞎賣,購輝騰贈送73萬元途銳”這樣的噱頭來吸引消費者。
經銷商為“博眼球”“賺噱頭”賣車、提升銷量不可置否,但此番“大甩賣”如同廉價商品的買一贈一促銷,或多或少損傷了售價高達230多萬元大眾進口豪車的“顏面”。輝騰如今在中國“難賣”的尷尬境遇也由此顯現。
輝騰“會疼”
青島車展大眾進口車經銷商輝騰促銷手段
對于大眾汽車來說,輝騰是補位大眾D級車細分市場與同門奧迪A8同級,對抗奔馳S級、寶馬7系的頂級豪華轎車。
輝騰誕生之初,就“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時任大眾汽車董事長費迪南德·皮耶希對其期望極高。輝騰產于大眾汽車的德累斯頓玻璃工廠,以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兒子的名字命名,源于奧迪A8平臺。
輝騰幾乎匯聚了大眾集團所有頂尖技術:與大眾旗下另一豪華品牌賓利共享的D1平臺,直接移植奧迪的W型12缸汽油機,以及完全復制奧迪QUATTRO的四驅系統。
2002年,輝騰進入美國市場。由于品牌認知度不高,資料顯示,輝騰在美國僅售出兩萬輛,2005年輝騰銷量大幅下降52%。同年,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從2006年開始停止在美國市場上銷售輝騰豪華車型。
輝騰2004年在中國市場正式推出,豪華的配置、舒適的駕乘曾一度受到商界精英的推崇,“大眾每賣出兩輛輝騰,就有一輛在中國”成為佳話。
但關于輝騰的笑話也被不少中國消費者談論著:“一位男士花256萬元買了一輛大眾輝騰。某日,該男士進停車場泊車,管理員沖他喊道,’喂,開帕薩特的小心點,別把邊上的寶馬給撞了,你賠不起’。男士一怒吼道:’我的車夠買他10輛了’。”
與在美國市場的失敗相似,品牌力不足、外形酷似大眾帕薩特的“過分低調”另輝騰在中國也開始走下坡路。在輝騰車型的論壇里,有網友表示,輝騰之所以在中國賣不好,是因為“知名度太低”“中國人愛面子,輝騰擁有著兩百多萬的價格卻是20多萬的外觀”“輝騰輸在了外觀而不是配置”……
2010年在新輝騰上市發布會上,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執行副總裁、大眾進口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偉銘曾表示,2010年輝騰全球銷量將達7000多輛左右,其中將近一半是在中國。然而,輝騰如今銷量究竟如何,大眾并未發布任何官方數據,各大汽車門戶網站關于輝騰的銷量數據也無從查詢。
而將輝騰“拉下馬”的帕薩特,在中國銷量始終居高不下。2013年帕薩特在華銷量實現227262輛,位居“全國轎車銷量車型排名”第九位。輝騰的競爭對手,寶馬7系2013年銷量在2至3萬輛左右,2010年至2012年期間,奔馳S級在中國銷量近9萬輛。
相比于昂貴、難被認出的“豪華版帕薩特”,中國消費者更偏愛價格親民的“真帕薩特”以及品牌力強于大眾的奔馳和寶馬。輝騰“曲高和寡”的宿命或注定難以改變。
進口車軟肋
大眾現款輝騰
除了輝騰,大眾在華進口車型還包括途銳、尚酷、甲殼蟲、Tiguan、高爾夫、CC、夏朗等,另有西雅特、斯柯達、奧迪,以及賓利、蘭博基尼、保時捷等一系列超豪華品牌。盡管大眾進口車在華銷量連續兩年達到8萬輛左右,但是在大眾中國總銷量中所占的比重只有2.5%。
途銳、高爾夫和CC因外觀時尚分別在SUV、A級車以及B級車細分市場表現較為突出,尚酷、甲殼蟲等由于均定位于小眾品牌,對于大眾來說,它們的功能更多的是提升品牌力,因此銷售成績并不十分出色。
相對于其品牌力,斯柯達產品由于定價過高,產品外觀又缺少創新,并非中國消費者購車的首選。野帝、昊銳旅行版去年引入國內,市場需求尚未完全釋放。
2012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的西雅特品牌,由于缺乏知名度,定位過于小眾化,在中國累計銷量僅僅實現千輛級。就在剛閉幕不久的北京車展期間,蘇偉銘甚至向媒體宣布“由于中國進口小車市場大幅下滑,導致西雅特在華經銷商面臨虧損,為給經銷商止損,西雅特停止進口車型”,西雅特在中國市場宣告失敗。
不止是產品,大眾進口車渠道也頻遭詬病。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上海大眾的部分經銷商與大眾進口車經銷商之間存在“惡性競爭”:一些授權上海大眾經銷商依靠經營大批量國產車積累下來的實力,將大眾部分進口車低價出售,使大眾進口車經銷商陷入虧損。
對于如何盡快解決以上棘手的渠道問題,主管進口車業務的蘇偉銘并沒有給出明確表態,只是一再對媒體強調,“對經銷商進行培訓”“避免惡意價格競爭”等,而多數大眾進口車經銷商的訴求則是“取消上海大眾銷售進口車的資格”。進口車渠道問題的一再拖延,或將拖累大眾進口車在華表現。
作為目前中國市場銷量第一的大眾汽車,輝騰的遇冷,還是西雅特的退出,亦或者是大眾進口車渠道之爭,無不都在說明,大眾進口車或許已經成為大眾在華發展的“雞肋”。 (中國經濟網汽車 朱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