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型的價格在不斷的下探,進一步擠壓自主品牌的發展空間,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又一再受挫,吸食了數年“合資鴉片”的中國汽車,如果現在還不奮起直追,中國汽車就要淪為跨國公司的附庸!
“針對汽車行業的管理現狀,我統計了一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此前稱之為‘九龍治水’,現在恐怕有‘十二條龍’,這樣能管好汽車嗎?”徐秉金說。以汽車產品認證為例,公告認證有49項檢測,3C認證有47項檢測,其中竟有44項完全一樣。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現狀,成為實施有效產業管理的最大障礙。
中國經濟網本期對話嘉賓——徐秉金
昨天,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發表了《中經網對話徐秉金:“中國品牌”是無稽之談》,認為所謂的“中國品牌”,“純粹是一種商業炒作……還夾帶了很多‘假洋鬼子’,這是對自主品牌的弱化,更是一種無稽之談”,文中首次披露李克強總理關于“汽車產業自主創新發展應予重視”的批示,在業界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今天,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繼續深度對話徐秉金,從一位改革開放后,親歷和見證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老先生”眼中,系列解讀當下熱點話題。
合資成癮“吸鴉片” 何談汽車強國?
在國內汽車業界,之前就有以“國家戰略”為導向,推進汽車產業發展的思路,并一度引發業界頗為激烈的討論,有反對聲音認為“這是計劃經濟”的思路。此次,中國經濟網記者對話徐秉金,貌似舊話重提,但他強調:自主品牌汽車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核心技術是一個“從研發到不斷改進提高的動態過程”,由于受制于合資和外資的掌控,自主創新發展“核心技術”取得的成果實在很少。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長城、奇瑞、吉利、比亞迪、沈陽金杯等自主品牌車企慢慢摸索,經過20年左右的發展,到2008年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但近幾年來看,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上,自主品牌車企慘淡經營,依靠中低端和小排量車型,維持著將近三成的市場份額。但從2011年以來,外資與合資品牌利用技術和品牌優勢,對自主品牌全方位打壓,造成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生存環境持續惡化。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了60多年,如今,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生產的汽車數量位列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但卻不是汽車強國!毙毂鹫J為。
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自主品牌汽車遭遇了銷量“十二連降”。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惡果正在顯現,2014年全年,自主品牌轎車銷量更是一降再降,大集團自主品牌表現乏力,民營車企自主品牌更是在艱難轉型。
“合資車型的價格在不斷的下探,進一步擠壓自主品牌的發展空間,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又一再受挫,吸食了數年‘合資鴉片’的中國汽車,如果現在還不奮起直追,中國汽車就要淪為跨國公司的附庸!”徐秉金感慨地說。
提升國家戰略 打破“九龍治水”困局
“自主品牌狀況堪憂,市場控制權被跨國資本壟斷,缺乏科學、穩定、統一的管理。”徐秉金說,“針對汽車行業的管理現狀,我統計了一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此前稱之為‘九龍治水’,現在恐怕有‘十二條龍’,這樣能管好汽車嗎?”
在徐秉金看來,就“頂層設計”而言,對汽車具有管理權限的部門繁多,缺乏“總體戰略和通盤考慮”,缺少統一的目標和明確的方向,也導致法規、標準時有重疊,甚至互相矛盾,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以汽車產品認證為例,公告認證有49項檢測,3C認證有47項檢測,其中竟有44項完全一樣。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現狀,成為實施有效產業管理的最大障礙。
“應旗幟鮮明地把建設汽車強國確立為國家戰略,明確以汽車產業為戰略突破口,帶動制造業全面提升;以研發和掌握世界先進的核心技術,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汽車為核心目標,全力培育本土汽車企業,掌控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及市場控制權!毙毂饛娬{說。
正是因為立法不準、執法不嚴,兩者相互交織,導致很多原本出發點正確的產業政策和法規無法收到應有的效果。有些政策立法時戰略高度不夠,前瞻性不足。如商用車排放問題,國四標準前后三次延期實施,累計推遲了4年,而理論上早就必須滿足的國三標準,也有很多車實際并未達到。這不僅傷害了國家的公信力,也讓汽車污染控制難上加難,更讓真正投入減排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企業蒙受損失,喪失信心。
中國經濟網記者黃春棉(右)、楊昕艷(左)與徐秉金(中)合影
中國經濟網本期對話嘉賓——徐秉金,曾先后在機械工業部、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工作,歷任國家計委外事局副局長、國家經委機電局副局長、國家計委工業綜合二司副司長、國務院機電產品進口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主任,外經貿部機電產品進出口司司長、部長助理。長期代表國家工業系統參加中美市場準入談判、GATT(關貿總協定)和WTO(世界貿易組織)談判,曾擔任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以及GATT和WTO的主要談判代表。(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春棉 楊昕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