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與愿違的是,“心生雜念”的奧迪或將聰明反被聰明誤,而不得不拱手讓出在中國市場近30年的領跑位置。就像一個優秀的長跑選手,本來處于領先地位,但是,跑著跑著,或者出于身體狀況,或者出于對手緊逼,或者自己想法多了,雜念頻出,步子也就亂了,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11月12日,隨著幾張現場照片的流出,國內領先的高檔車品牌——奧迪,牽手上汽和上汽大眾的傳聞終于塵埃落定。
網上流出的奧迪與上汽和上汽大眾簽訂合資協議的現場圖片
盡管一些合作細節還要在下周一才能公布。但是,此事一經曝光在業界的重大影響已經產生。
也許,在奧迪看來,自己不過是做了一個1+1的算術題,怎么會掀起如此軒然大波?
的確,盡管奧迪做的是“加法”運算,并希望借此繼續保持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但由于眾多“變量”的存在和不斷演變,奧迪也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首先,挑起各方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和利益紛爭后,最受傷害的還將是奧迪。
首當其沖的就是直接導致國內兩大集團——一汽與上汽的不睦。在十余天的事件發生、發展與發酵過程中,在外界看來,一汽和一汽-大眾幾乎是不知情,一直處于被動、無助,甚至遭人可憐與同情的局面。
作為一家全球數一數二的汽車巨頭,大眾及其子公司奧迪,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竟然能置一個近30年的合作伙伴于不顧,一汽的感受與反應必將是強烈和持續的。這一點,我們從十幾年前,豐田與一汽合資后再與廣汽合資,由此給豐田所帶來的后果,可以遇見到大眾及奧迪在一汽框架下的未來,吃虧倒霉的還是奧迪。
再從合資企業及其產品層面看,奧迪能夠“走量”的車型,都已經落戶一汽-大眾,如A6L、A4L、A3、Q5、Q3,多數在年銷售10萬輛以上;而奧迪的全系進口車也由一汽-大眾銷售。此次,與上汽方面合作,奧迪已經拿不出一個(進口)年銷量超過萬輛的車型,由于個性化、運動化等特點,即使國產也很難達到更好的銷量。
由此,奧迪在上汽或上汽大眾,何以支撐嶄新的銷售公司,何以支撐龐大的營銷體系?又讓新的經銷商投資人利益何以體現?坊間風傳的奧迪經銷商發給奧迪中國的一封信,不但表明了一汽-大眾奧迪經銷商的態度,更給“上汽奧迪”可能的經銷商打了預防針。
在供應商方面,一汽-大眾與奧迪一道,打造了國內最早的高檔車零部件供應體系。但目前,奧迪將各方關系弄到這個份上,這一體系會不會、能不能為“上汽奧迪“(姑且如此稱之)配套,即使愿意配套,在一汽-大眾奧迪單一車型每年10萬-15萬輛級,與“上汽奧迪”幾萬輛級的訂單取舍上,其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個令人記憶猶新的事實是。早在20年前,當一汽-大眾捷達艱難地“爬坡”,希望得到先行起步的上汽大眾零部件體系支持時,并沒有得到積極的回饋。不肯受制于人的一汽廠長耿昭杰當機立斷,也是迫不得已地另起爐灶,重新做零部件的布點。如今,這一需求發生“反轉”,涉及自身利益,一汽和一汽-大眾會“大度”到不計前嫌嗎?
其次,由于奧迪自亂陣腳,國內高檔車市場ABB領先格局的次序將發生改變和逆轉。
與中國企業和市場接觸近30年,與一汽集團正式合作28年,奧迪一直保持高檔車市場的領先地位。此次,奧迪積極找尋上汽和上汽大眾合作,其根本目的之一也是要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事與愿違的是,“心生雜念”的奧迪或將聰明反被聰明誤,而不得不拱手讓出在中國市場近30年的領跑位置。就像一個優秀的長跑選手,本來處于領先地位,但是,跑著跑著,或者出于身體狀況,或者出于對手緊逼,或者自己想法多了,雜念頻出,步子也就亂了,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目前,國內高檔車市場的現狀是,連續兩年,奧迪在中國市場保持年銷售50多萬輛,今年或將超過60萬輛。但不容樂觀的是,到今年年底,寶馬和奔馳的銷量也將達到50萬輛左右。其中,寶馬在經歷了短暫的困頓之后,現已恢復到兩位數的市場增長;奔馳更是幾乎理順了自身的整個產業鏈,連續40多個月的同比增長令每一個對手膽寒。況且,在全球市場上,奔馳和寶馬也將領先奧迪的優勢不斷擴大。
至于此舉給奧迪品牌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巨大損失,奧迪自己一定更清楚,外人就不必瞎操心了。
在此背景下,奧迪在中國市場充分顯現出底氣不足、定力不夠等諸多問題,此次牽手上汽和上汽大眾,就是希望借助外力,做一道1+1的算術題。但是,這一命題畢竟是幼兒園級的,如果再有了人們所唾棄的見利忘義、過河拆橋、一意孤行等行為,亂了現有的根基不算,還將收獲欲速不達的苦果吧。不信走著瞧!(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宇星)
相關閱讀:
上汽大眾與奧迪簽署合作協議 兩大懸疑待解
漏洞百出 奧迪“再合資”不過是個善意玩笑?
三大案例警示“再合資” 奧迪會不會“冒傻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