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9.9萬輛和250.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1%和6.9%。陳士華表示,本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和汽車出口均創歷史新高,繼續帶動我國汽車產銷穩定增長。
陳士華也提醒,去年11月和12月,國內汽車產銷基數比較高,因此今年同期的增速還面臨較大壓力。不過,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汽車產銷量在今年達到2700萬輛問題不大。
“本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和汽車出口均創歷史新高,繼續帶動我國汽車產銷穩定增長。”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從終端市場來看,如果刨去上述兩項因素,傳統車市場將面臨很大的壓力。
昨日(11月10日),中汽協發布數據顯示,10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9.9萬輛和250.5萬輛,環比分別下降2.7%和4%,同比分別增長11.1%和6.9%;1-10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24.2萬輛和219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9%和4.6%,增速較1-9月分別擴大0.5和0.3個百分點。
“受疫情多發散發和芯片結構性短缺等影響,汽車終端市場承壓,生產供給比9月略有下降。”陳士華表示,但由于車輛購置稅減征政策的持續發力,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銷量仍保持增長勢頭。
陳士華也提醒,去年11月和12月,國內汽車產銷基數比較高,因此今年同期的增速還面臨較大壓力,不過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的刺激下,全年達到2700萬輛問題不大。
具體到乘用車方面,10月產銷分別完成233.4萬輛和223.1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1%和4.3%,同比分別增長16.9%和10.7%;1-10月,產銷分別完成1955.1萬輛和1921.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7.3%和13.7%。
對此,陳士華分析認為,乘用車市場在購置稅減半等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保持高速增長、汽車出口勢頭良好等因素拉動下,6月份以來持續保持快速增長。
從細分市場來看,1-10月,傳統能源乘用車,B級、C級同比呈現正增長,B級以下車型均呈現不同程度下降。此外,A級車仍是主力車型,累計銷量811.6萬輛,同比下降3.3%。陳士華表示,目前,汽車消費結構升級情況明顯,購置稅優惠政策擴大到2.0升及以下,對B級和C級車起到促進作用。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高端品牌乘用車市場。數據顯示,1-10月,國內生產的高端品牌乘用車銷量完成307.5萬輛,同比增長10.6%。陳士華表示,由于購置稅優惠政策惠及面廣,疊加消費升級促進,高端品牌總體表現良好。
中國品牌乘用車方面,10月共銷售汽車118.7萬輛,同比增長23.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3.2%,上升5.5個百分點;前10個月累計銷售935萬輛,同比增長26.1%,市場份額為48.7%,上升4.8個百分點。陳士華自豪地表示,除去年2月等特殊月份外,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是歷史上最好的水平。
此外,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前10個月銷量合計為1898.3萬輛,同比增長5.5%,占汽車銷售總量的86.4%,高于上年同期0.7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相比,比亞迪銷量增速最為明顯,廣汽、吉利、奇瑞呈兩位數快速增長,上汽略增,其他企業呈不同程度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10月我國汽車出口繼續突破30萬輛。數據顯示,10月汽車企業出口33.7萬輛,環比上升12.3%,同比增長46%;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81.2%。1-10月,汽車企業出口245.6萬輛,同比增長54.1%。陳士華預計,按照目前的市場表現,全年汽車出口有望達到300萬輛。
具體來看,1-10月,整車出口前十企業中,各企業同比均呈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吉利出口增速最為顯著,出口量達到16萬輛,同比增長86%。
聚焦新能源汽車,10月產銷分別完成76.2萬輛和71.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7.6%和81.7%,市場占有率達到28.5%,產銷量創下歷史新高;1-10月,產銷分別完成548.5萬輛和528萬輛,同比均增長1.1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4%。
前10個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為434萬輛,同比增長1.2倍,占銷售總量的82.2%,高于上年同期5.4個百分點,其中比亞迪累計銷量接近140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各企業呈不同程度增長,吉利銷量增速最為顯著。
分級別來看,新能源乘用車前10月銷量同比均呈不同程度增長,其中A0級漲幅最大。據陳士華介紹,目前新能源車銷量主要集中于A級車,且呈現明顯發力態勢,累計銷量184萬輛,同比增長164.2%。
談及接下來汽車市場的表現,陳士華提醒,雖然汽車行業生產批發端勢頭良好,但國內終端市場增長略顯乏力,終端庫存水平有所提高。同時,由于傳統燃油車購置稅優惠政策明年是否延續尚不明確,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即將退出,疊加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因此企業對市場預期存在不確定性,明年生產經營計劃制定的難度或有所增加。(中國經濟網 記者姜智文)
相關閱讀:
政策助推“金九”車市產銷兩旺 新能源占比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