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在邁向現代化新征程,進入了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全面升級的新階段。同時,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共同應對解決,一同邁過新能源汽車革命與汽車產業深度轉型的陣痛期。
閤先慶認為應繼續出臺全國性統一支持政策,多渠道激發內需消費潛力,穩定汽車市場;王傳福也建議,把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延長到2025年;王俊則建議推動建設行業共性技術的創新平臺,以及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具備持續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在邁向現代化新征程,進入了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全面升級的新階段,我們急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跨部門協同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來實現創新引領和高質量發展。”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表示。
在萬鋼看來,產業鏈各方要緊密協同,來滿足新能源汽車全場景、全氣候的市場需求,持續加強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基礎技術研究,統籌推進內燃-電力驅動的協同發展,加快燃料電池商用車跨區域推廣應用,促進車-能-路-云寬解融合,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升級和示范應用,著力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共同構建電動、智能、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的新生態。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
汽車產業邁向現代化新征程
過去一年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年,年銷售首次突破1000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更是加快創新步伐,產業發展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供給質量有效提升、產業生態持續優化。但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共同應對解決。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辛國斌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辛國斌指出,技術創新方面,電動化領域的車輛安全性、低溫適應性還需進一步提升。智能化領域的自動駕駛系統可靠性,還需要充分驗證。支撐條件方面,鋰、鈷、鎳等上游資源穩定供應能力有待加強,居民小區、高速公路、農村地區充換電設施還有短板。國際形勢方面,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威脅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影響國際交流合作。同時,今年以來國內汽車消費相對低迷,產業穩定運行的壓力增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也認為,今年以來,我們正在進入新能源汽車革命與汽車產業深度轉型的陣痛期,包括整車價格競爭與汽車產業鏈的轉型陣痛,新能源汽車全面擠壓燃油車市場,新舊競爭拉開了“遼沈戰役”式的決戰序幕;此外,大規模的新能源車普及帶來了電動車充電難與能源產業鏈的轉型陣痛,以及電池鋰價波動與電池產業鏈的轉型陣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
針對這三個問題,歐陽明高提出三個發展路徑:一是深化電動化,實行純電和混動的雙輪驅動;二是面向低碳化,加快能源基礎設施轉型;三是拓展智能化,創新動力電池的商業模式。
汽車企業紛紛建言獻策
為加快推進汽車產業現代化,各大車企也在本屆論壇上紛紛建言獻策。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閤先慶建議,繼續出臺全國性統一支持政策,多渠道激發內需消費潛力,穩定汽車市場。此外,在動力電池方面,需要加快國內外礦產資源的開發,將上游的原材料納入戰略儲備,加快動力電池回收體系的建設,推動原材料的保供與價格穩定。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閤先慶
芯片方面,須加快汽車芯片產業的技術攻關、加大產業協調,力求芯片能夠自主可控。而基于自動駕駛商業化進程的高速發展,面對當前立法相對滯后的現狀,建議從國家立法層面明確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的合法上路地位;同時,確立全國統一的商業化運營準入及監管規則,以促進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的大規模落地,進而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發展。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則建議,把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延長到2025年,希望快速出臺、穩定預期,進一步發揮新能源汽車市場“壓艙石”和“動力源”的作用。此外,國家正在推動超充標準的建立,目前行業還沒有形成共識,為破除瓶頸推薦用“多槍快充”模式。
長安汽車總裁、黨委副書記王俊也提出兩點建議:一是推動建設行業共性技術的創新平臺。包括利用新的舉國體制,政府支持、行業協同,共同攻關下一代電池、AI芯片、高精度地圖、操作系統等共性技術,加大對基礎學科前瞻技術的投入。二是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具備持續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推動新能源和智能化核心技術全棧可控,降低生產要素的全過程成本。
長安汽車總裁、黨委副書記王俊
當前,汽車全產業鏈顛覆性轉型已經開始,新能源汽車正在進入大規模產業化的新階段。歐陽明高表示,預計2040年左右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3億-4億輛,有望發展成為10萬億規模的大產業。而伴隨新能源汽車普及倒逼能源基礎設施全面轉型和新型儲能產業大發展,電池光伏的“黃金組合”和氫能風電的“白銀組合”預計將在未來15-20年內達到十萬億產業規模。此外,ChatGPT引發人工智能革命,汽車智能化技術路線將被重塑,帶動智能機器人、智慧能源、智能低碳建筑、智慧城市的大發展,并在未來20-30年達成十萬億規模。
“今后二三十年,汽車產業、信息產業、交通裝備、能源化工相關產業將發生百年未有的大變局,讓我們共同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歐陽明高說道。(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