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上汽大眾成立40周年,也是中國汽車合資合作模式落地40年的里程碑時刻。作為中外合資合作的先行者之一,40年發展史中,上汽大眾不僅實現企業自身的高速、高質發展,更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繼而開拓、見證、拉動中國汽車產業不斷向上突破,是中德友誼的見證與互信合作的典范。
回顧1984年,中國發生了太多振奮人心的大事,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也開始騰飛。但反觀如今被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汽車產業,尤其是乘用車市場,在當時依舊可以用“荒漠”來形容,中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0.5輛,汽車對于普通百姓遙不可及……
1984年10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建立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合營合同的簽字儀式。這也被業內看做是開啟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新時代的典范之一。
40年后回頭再看,上汽大眾當時邁出的一步,卻開創了多個中國汽車產業由0到1的蛻變。
首先,上汽大眾是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商業模式的重要發起者。上汽大眾合資的開啟,開創了頗具探索性的創新,尤其是50:50的股比模式,合資雙方“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幾乎是為整個中國汽車合資產業的發展奠定了結構基礎,成為了車企合資合作的樣板。
繼而,上汽大眾水到渠成推動中國乘用車市場發展,著力搭建起老百姓與汽車接觸的橋梁。即使到現在也名氣不減的桑塔納,正是中國市場轎車產品從0到1邁進的代表作之一。1983年4月11日,第一輛以CDK方式生產的桑塔納在上海汽車廠下線,這甚至早于上海大眾的成立。直至2012年“普桑”正式宣布停產,一代神車終于圓滿“落幕”,而這期間由“桑塔納”這一名稱衍生出的桑塔納2000、桑塔納3000等車型也都取得出色成績。此后,迎來徹底換代,全新平臺、全新設計、全新動力的全新一代桑塔納繼續發揮光和熱,桑塔納成為一代代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經典。
上汽大眾的入局、桑塔納項目的推進,更帶動了中國汽車高質量生產水平由0到1的演進。上汽大眾成立之前,中國汽車市場幾乎等同于卡車市場,市面上能見到的汽車,幾乎都是卡車、貨車、越野車等工具屬性極強的產品;沒有規模化、現代化生產線,產品質量也與現在的汽車相距甚遠。
桑塔納的國產化進程史,幾乎就是中國汽車高質量生產發展史。1987年,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只有2.7%……從僅靠著葫蘆吊、銼刀、榔頭等工具,加班加點,用一個星期時間手工拼裝出了第一輛桑塔納,到先進的現代化生產線陸續投產……三年時間,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已升至60.09%;到1996年,其國產化率超過了90%,為我國轎車工業的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生產水平、品質的快速提升,離不開人才的需求。上汽大眾在人才引進、培養體系上,同樣做出了由0到1的表率。上汽大眾創立伊始就同步建設學徒培訓中心,引進德國的學徒培訓制度。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方管理和技術人員定期去德國進行學習和培訓。大眾集團前董事長卡爾?哈恩曾說:“從上海大眾項目起步時,沃爾夫斯堡(德國大眾總部)就沒有斷過中國人的身影,近30年來,大批的中國人前往大眾接受培訓或進行學習,持續至今,加快了大眾在華合資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桑塔納在不斷迭代中繼續釋放活力,POLO、帕薩特、途觀、朗逸等一款款經典繼續奉上,那隨著產品的豐富,銷售渠道建設自然也要跟上。2000千禧年,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拉開了中國車市現代化營銷體系由0到1的布局建設。
上汽大眾成立之初制定分工,上汽大眾負責生產和售后,產品由上汽集團總經銷,產銷分離模式適應當時市場政策、經濟,為上汽大眾快速上量立下汗馬功勞。此后,隨著市場環境、需求的變化,產銷分離模式展現弊端,上汽大眾股東雙方再共同組建銷售合資公司,上汽大眾生產、銷售緊密相連,現代化的產銷一體營銷模式走上臺前,更高效地為企業、消費者打造溝通橋梁。當下市場結構再變,上汽大眾依舊能夠緊跟時代步伐,以精準的產品定位和豐富多樣的營銷手段,圈粉年輕用戶群體。
回望過去40年,中國車市規模由31.5萬輛壯大至年銷超3000萬輛,上汽大眾40年前果斷邁出的這一步,開創了中國車市的多項由0到1的突破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