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認為,“雙碳”戰略對汽車產業最大的影響就是產品的技術路線,這也是車用能源的轉型問題。董瑋表示,汽車產業的低碳發展將推進整條產業鏈的低碳化進程,在減碳方面產生協同效應。
此外,“要實現‘雙碳’戰略還需要工業生產和交通領域共同發力,二者都離不開鋰電池。”何泓材說。在王芳看來,對動力電池進行考量,需要對全生命周期內的價值進行系統管理和挖掘。
“汽車行業的低碳發展,對于落實‘雙碳’戰略具有戰略意義。”中國一汽工程與生產物流部總裝工藝部總監董瑋表示,汽車產業鏈非常長,涉及多領域交叉融合,從最初的生產環節,到使用、報廢和回收環節,涉及多個產業。汽車產業的低碳發展將推進整條產業鏈的低碳化進程,在減碳方面產生協同效應。
近年來,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戰略目標,并迅速成為汽車行業的熱點話題。在近日舉辦的2022泰達汽車論壇上,政府部門、行業專家、車企高層共聚一堂,探討“雙碳”戰略下車企如何應對。
“雙碳”下的多種技術路線
自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廣以來,技術路線之爭鬧得甚囂塵上。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斌認為,“雙碳”戰略對汽車產業最大的影響就是產品的技術路線。“我們研究汽車產品技術路線的選擇,實際上是在研討車用能源的轉型問題。”
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斌
“過去的10年,我們無法預測到電池技術的進步幅度如此之快;未來40年,我們也無法預測電池和內燃機技術等的進步幅度,也許會有顛覆性技術產生,也許一段時間內有技術停滯的風險。”劉斌說。在無法看清楚技術演進趨勢的情況下,還應該堅持技術中性的原則,那就是通過設定低碳發展的目標,允許各類符合低碳目標的技術路線競相發展,相互競爭,共同發展。
在劉斌看來,首先,汽車產品存在多種技術路線競相發展,包括純電動、混動、零碳燃料,以及內燃機等;其次,對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和續駛里程的追求,應該適可而止;再次,汽車小型化可顯著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最后,新能源汽車此前處于野蠻生長,未來應關注能效等核心技術指標的提升。
“隨著車企向新能源車型轉換,制造過程將成為汽車行業碳排放治理的核心環節。汽車企業面臨排放高、節能技術欠缺等問題;上游供應鏈企業對碳排放管理脫節,缺乏碳排放數據。”董瑋表示,汽車行業需要在產品碳足跡的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汽車行業的碳中和起到推動力的作用。
董瑋解釋道,在供應鏈低碳治理方面,頭部企業牽動供應商降低碳排放;在制造技術方面,通過多能互補耦合技術升級,實現光伏、熱能、水能源高效利用;在制造末端,通過各種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通過內外點狀突破,汽車行業碳中和的發展趨勢日漸清晰,而技術研發必將成為汽車行業發展前所未有的機遇,”董瑋說。
動力電池發揮關鍵作用
“要實現‘雙碳’戰略還需要工業生產和交通領域共同發力,前者需要新能源發電和電池儲能相結合;后者則需要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技術的應用推廣,二者都離不開鋰電池。” 蘇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泓材強調。
不過,傳統鋰電池仍存在痛點。何泓材認為,首先是安全問題,電解液易燃易爆;其次,能量密度接近極限,難以大幅提升;目前電池占整車的成本比較高,缺乏降本手段,這使得新技術的產業化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中汽研首席科學家王芳看來,對動力電池進行考量,需要對全生命周期內的價值進行系統管理和挖掘,包括從設計整車電池的前端、使用環節,以及再生可梯次環節。“我們需要不斷提升產品管理和利用能力,加快電子資產的流轉能力,不斷衍生出動力電池產業的新業態和產業模式。”
中汽研首席科學家王芳
王芳指出,首先是礦產資源的把控和前端的布局;其次,電池的回收利用;再次,不斷技術革新,提升性能和安全性,打造核心競爭力;回收再利用,實現真正意義上全生命周期閉環的材料使用。
具體來看,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以及使用周期的迭代,電池的資源回收量會不斷提升。在2025年之前,電池回收還處于平緩增速的態勢;但從2025-2030年,將進入快速增長的狀態,對于鋰、鈷、鎳、錳的回收量也有明顯提升。
王芳表示,隨著回收技術的不斷革新,并對電池再生材料的品質和性能進行評估,我們期待其能夠達到動力電池的要求,并在裝機量方面的占比不斷提升,這將很大程度上降低對國外金屬材料的依賴度。
“在動力電池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盡全力做到極致,行業共同提升動力電池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化,實現能源環境資源充分利用。”王芳說。(中國經濟網 記者姜智文)
相關閱讀:
汽車產業鏈迎發展“關鍵期” 主機廠肩負融合重任
智能新能源引發產業巨變 車企以技術創新破局
汽車產業迎來歷史轉折點 著力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