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 [合資30年之一]寫在合資企業誕生30周年
[合資30年之二]全社會激昂向上的1984
[合資30年之三]汽車界尷尬難堪的1984
[合資30年之四]合資大幕開啟的1984
[合資30年之五]汽車合資的發起者和拍板人
[合資30年之六]為什么是大眾?負面的通用
[合資30年之七]杰出的汽車人(上)
[合資30年之八]杰出的汽車人(下)
[合資30年之九]中國汽車救贖與激辯(上)
[合資30年之十]中國汽車救贖與激辯(下)
[合資30年之十一]汽車合資合作帶來什么
對外合資合作長達30年之久,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巨大變化。現在,到期的和未到期的中外合資項目又陸續續簽,那么怎么判斷合資企業今后的走向呢?
沒有合資合作就沒有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壯大
恐怕至今都很難說清楚合資30年的“功與過”,因為這個問題的爭論,伴隨著合資起步,一直到現在,根源在“市場換技術”所謂的“原罪”:自主品牌并沒有按照設想取得應有的進步,而合資也并未像當初那樣的設想——以市場換來外方的技術,或者評價市場換技術的指標本身就不夠客觀公正。
曾經引發知識產權爭議,后又不了了之的上汽通用五菱樂馳與奇瑞QQ
時過境遷,自主品牌與合資的關系、自主品牌發展道路的選擇、以及“市場換技術”本身,恐怕都得重新看待。全球汽車緊密相連,猶如經濟一體化,采購鏈條的全球化,合資合作與自主品牌再沒有過去那般涇渭分明。
如果沒有30年的合資,很難想象:中國汽車產業現在是個什么樣子,能生產什么樣的產品,技術發展到了怎樣的地步,是否進入了汽車社會,老百姓買的是什么樣的汽車?關鍵的問題是,自主品牌真的不合資就更強大起來了嗎?
正是有30年前的合資發軔,推動中國轎車工業從無到有,不斷在對外合資合作中發展壯大,中國汽車產業形成了以合資為主導、自主品牌不屈不撓尋求突破的格局,這個過程,是中國一批批汽車人才蜂擁而出,是一批批零部件企業在桑塔納國產帶動下成立、升級并發酵,為自主品牌乘用車打下堅實根基,是一批批自主品牌企業通過學習、與合資融合并不斷壯大自己的過程,盡管至今路途艱險。
合資體系、制度還能存在多久?
目前,不少合資企業第一階段的合資期限已經、或將到期,一個個合資企業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的續簽,而當前,也有幾個未實現國產的跨國品牌正在醞釀建立新的合資企業,中國汽車是延續舊有的合資思路,還是應該對合資體系有個重新的定位?
引發廣泛質疑的所謂“合資自主”產品——理念
以合資自主“彌補”中方核心技術缺失,當下正在經歷第一代產品上市歷練及第二代產品待出的時候,有些合資自主品牌至今還未推出產品,現在看來,基于合資企業老舊平臺的合資自主,被業內廣為詬病。合資企業究竟未來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一位央企的高層曾告訴筆者,合資企業過去幾十年確實享受了中國政策給予的各種非常優渥的政策,而雖然現在政策取向更為公平,但是他呼吁,過去合資企業享受的政策,應該更多給予自主品牌。
指望合資企業“提攜”自主,永遠強大不了自主。合資企業如何和自主品牌處理好關系?這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最為重要的命題之一。
探討合資企業未來的走向及價值,離不開中國汽車政策的宏觀導向,控制產能、提高合資審批門檻等手段,只做到了對現有合資水平數量和生產能力的控制,而在合資最終走向方面,顯然考驗中國汽車政策決策者的智慧。
跨國巨頭和合資企業推進的本土化,成為合資企業提攜中方一個最直接最明顯的途徑,但并不是所有的合資企業均有成就,他們力度存在很大不同。基于中國研發中心職能和能力的提升,對于中方核心技術的幫助,是合資幾十年來的初衷,而未來,政策如何考核,仍是懸念。
業內人士也猜測,合資這種模式還會長期存在下去,但是究竟會存在多久,也許任何人也不好說。(中國經濟網 記者裴達軍)